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快讯

建好国民心理健康“防护栏”(健康新征程⑤)

时间:2022-11-26 09:03 来源:互联网
字号:

 

  图为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举行的一次开放日活动上,陆林在回答一位女士的咨询。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维新镇中心小学打造体育特色课间,开展跳绳、拔河、打乒乓球、打篮球、跳高等体育活动,让学生们在享受运动的同时愉悦身心、增强体质。图为11月16日,维新镇中心小学的小学生在打乒乓球。
  周训超摄(人民视觉)

 
 

  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将老年人心理健康融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线上线下心理筛查、评估、咨询、援助、干预等各项心理服务。图为9月27日,在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党群服务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在秀洲区“心灵之秀—全民心理健康云平台”展示相关大数据。
  金 鹏摄(人民视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为什么专门强调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我国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发展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短板?未来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

  超90%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得到照护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后者也非常重要。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事关群众的幸福安康。”陆林介绍,过去十年,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各级部门为保障公众的心理健康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精神卫生工作步入了法治化轨道,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精神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也有了很大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开展了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服务工作,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行登记报告制度。陆林介绍,到2021年底,全国数据库里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有660万,目前,在册患者的规范管理率达到92%。也就是说,90%以上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得到了照顾、治疗。

  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工作压力都在明显加大,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人群逐渐增加,群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陆林介绍,虽然我国精神疾病发病率比发达国家低,但仍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各类精神疾病(不包含痴呆)的终生患病率为16.6%,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在中国,由精神障碍造成的疾病负担占所有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13%。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与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显著升高。有调查显示,约1/3的公众出现了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

  “由于公众对精神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对精神科治疗不了解或误解,精神疾病患者中接受治疗的人数不超过全部患者的20%。”陆林指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起步较晚,精神疾病诊断率低,可能与患者就诊率低、其他科室医生不具备精神疾病知识导致误诊或漏诊、临床医生缺乏精神疾病相关的问诊和检查技巧等有关。有研究显示,中国15岁以上人群抑郁症发病率4%—8%,但全国地市级以上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20%,只有不到10%的抑郁症患者接受了正规治疗。

  2021年底,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成立,从国家层面统筹开展精神卫生相关工作。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决定在北京市、上海市和湖南省设置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我国精神卫生学科起步较晚,虽然近些年在国家的重视和各个部门的推动下、在公众对精神心理健康的日渐了解下快速发展,但与世界上精神医学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陆林说,面对精神障碍负担不断加重、精神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精神障碍防治面临诸多困境的现状,需多措并举促进各地区心理服务和精神卫生体系的协调发展,为提高群众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水平服务。

  完善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开展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

  “简单来说,可以把‘制度、人、财、物’等作为发展精神卫生事业的着力点,建好国民心理健康‘防护栏’。”陆林指出。

  在制度层面,要完善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提高精神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拓宽基层精神障碍康复体系覆盖面,平衡不同地区医疗资源的分配,提升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与此同时,还需完善精神卫生相关政策法规。一方面,规范精神卫生诊疗服务,保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完善社区对重性精神疾病的防治和管理能力,降低患者肇事肇祸及其负面影响。

  在人的方面,需提升精神卫生专业的人才培养,完善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治疗师及职业康复师的培养体系和考核标准,提升精神卫生从业人员临床诊疗技能、综合素质、知识储备、就业待遇以及社会认可度。

  “我们知道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培养一个训练有素的精神科医生更难。过去十年,我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陆林介绍,目前,全国有精神卫生医疗服务机构5936家,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205%。全国精神科执业注册医生有5万多人,和10年前相比增加了144%,但还有不小的缺口。

  “在医学领域中,精神科是个冷门专业,社会认可度低、职业风险高,导致其对优秀医学生的吸引力明显不足。有统计发现,我国医学院毕业生选择从事精神专科的不到1%,这对精神科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陆林表示,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科医护人才队伍面临的后继乏力问题。

  在财的方面,需加大投入以增强精神卫生领域的科研创新力。陆林介绍,精神障碍的病因十分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精神疾病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应倡导不同院系合作,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提高精神科医师的科研意识,带动精神医学科学研究技术的发展。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华仁)
新闻资讯 | 健康快讯 | 育儿健康 | 产经新闻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www.jian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7019435号-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