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看病,既怕去大医院折腾,却又不得不往大医院挤——症结到底在哪?这些群众的“痛点”,正是安徽医改发力的“靶点”。近日,记者跟随国家卫生健康委走进安徽实地调研,在芜湖看到了一个“小中心”如何撬动“大民生”的生动样本。
芜湖毗邻长三角,到上海、南京交通十分便利,不少市民习惯“小病外治”。“这不仅加重医保负担,也不利于本地医疗水平提升,患者更是劳心伤财。”芜湖市卫健委工作人员坦言。
变化始于2023年6月。芜湖在全市16家公立医院(含2家省属医院)设置会诊转诊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会诊、转诊、医保等业务。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会诊转诊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接受群众电话咨询。人民网记者 丁亦鑫摄
记者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看到,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接听患者来电。“除了电话咨询,住院患者还可享受‘上门服务’——不出院就能办妥转诊。”院医务处处长朱良明介绍,“医院可帮助联系外地专家手术,费用有补贴。相比之下,转去外地看病反而要多花10%-20%的费用。”
2024年4月,芜湖市卫健委进一步统筹资源,成立市级会诊转诊管理中心,成立专班集中办公、统一调度。走进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转的数据,悄然记录着百姓看病路径的改变:2024年,全市参保患者转外就医人数同比下降17.6%,留芜治疗的大病患者显著增多。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减负”故事。
芜湖市会诊转诊中心智慧系统。人民网记者 丁亦鑫摄
13万多通电话,这是中心成立至今接通电话的数量,也是中心主任魏进莲在采访中反复提及的数字。其中一个来自芜湖开城镇的肿瘤患者令她难忘:“他在上海手术,每次化疗都要住旅馆、坐火车……实在负担不起。”从那以后,魏进莲要求团队对所有肿瘤患者加强宣传:“留芜手术同样能请上海、南京的专家,后续治疗也更省心、省钱。”
便利,是群众最直观的感受。在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记者见到从县里转诊来的茹大爷。他因胃痛在县医院初诊,怀疑是胃癌。正在家人发愁时,县医院通过转诊平台,当天就为他约上了市里的专家号和床位,还邀请到江苏省人民医院的专家主刀。“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让外地大专家看病,太省心了!”茹大爷儿子的一句话,道出众多患者家属心声。
对群众来说,看病难既难在“路”上,更难在“人”上。魏进莲告诉记者,中心已建立覆盖全国200多家医疗机构的专家资源库,签约市外专家800余名。对患者来说,不用奔波、专家“送医上门”,既方便家人照顾,也大幅降低费用。对本地医疗机构来说,也充分发挥了外埠专家“传帮带”作用,提升了当地的诊疗能力和水平。
为让转诊机制运转更“顺溜”,芜湖打出政策组合拳:专家来芜手术给补助、患者留芜医保给奖励、域内转诊医保结余留用……2024年,全市累计兑现外请专家手术奖励2600多例,金额近1500万元。“以前请外地专家来芜手术,患者要承担部分费用,现在基本不用老百姓掏腰包。”芜湖市卫健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大病不出省、小病不出县。芜湖正在成为安徽医改的优秀样板,推动更多优质医疗资源走向“普惠共享”,为百姓健康筑起温暖而坚实的屏障。
3月20日是世界口腔健康日,它是由FDI(世界牙科联盟)发起的全球规模最大的口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历经大疫后的国人对于健康和尊老敬老似乎又多了一番新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虽然疫情的阴霾还未完全消散,但此时已莺飞草长,鸟语花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历经大疫后的国人对于健康和尊老敬老似乎又多了一番新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虽然疫情的阴霾还未完全消散,但此时已莺飞草长,鸟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