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焦点

孩子贫血不容易补养

时间:2021-04-20 19:11 来源:互联网
字号:

简要内容:以前都以为贫血是“穷病”,但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却还是贫血。据一次抽样调查显示,在139名体弱儿童中,贫血儿童占到36人。医学专家指出,现代城市儿童贫血和饮食方式、生活习惯、营养结构以及卫生习惯等有关系。

  偏食导致缺铁整天喝牛奶、喝酸奶、吃奶油蛋糕,午餐、晚餐之后还要消灭一个冰淇淋,像这样成天和“奶”打交道的孩子不在少数,这样的后果就是很容易患上缺铁性贫血。

  其实,牛奶中铁的含量非常少。一般而言,每100毫升牛奶仅含铁0.1—0.5毫克,而幼儿每天需要的铁含量为12毫克。因此,即使孩子每天被灌饱各种各样的奶制品,还是远不能满足对铁正常需求量。

  对于这类富贵贫血患儿,应该纠正其偏食的不良习惯,特别要鼓励孩子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菠菜、豆制品、黑木耳、动物的心和肝以及牛肉等。

  不能只有“高蛋白”

  现在不少孩子的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都不缺,可却因为新鲜蔬菜和水果吃得不够,而缺少叶酸,骨髓里的红细胞就不能发育成熟,导致释放到血液中的红细胞存活寿命短,因而发生营养性巨幼贫血。

  儿童饮食高蛋白未必就等于营养好,营养好应该是指各种杂食营养摄入均衡、适量。平时应让孩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富含叶酸的食物,如:豆类、绿叶蔬菜、全麦面包等粗粮以及新鲜水果等。

  警惕胃病引起贫血患有胃病,不少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而幽门螺杆菌可通过亲密接触传染给孩子,使儿童小小年纪也染上胃病。比如:通过嚼食来喂孩子,人为制造病菌传播机会;一瓶饮料。喝过了。让孩子接着喝。种种不卫生饮食习惯,让幽门螺杆菌“有机可乘”。

  医生建议,生活中要严格讲究饮食卫生,特别是有胃病家族史的家庭,更应该实行分餐制,这样可以减少胃病的发生。孩子没有胃病,吸收好,就可减少贫血发生概率。同时,户外游戏后,应用肥皂及时洗手;不能喝生水,不能生吃没有洗干净的蔬菜,以防“病从口入”。

  做到饮食平衡如何治疗和预防儿童贫血?专家一致认为,最重要的是帮孩子把好嘴巴关,鼓励孩子多吃青菜、瘦猪肉、牛羊肉等含铁丰富的食品,引导孩子少吃洋快餐和速食方便面,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食补好于药补,建议多吃青菜、瘦肉和坚果类食物如核桃、花生、杏仁等。贫血严重的,一定要通过医院专业医生诊治,确定是否用药。

  如何有效地补铁?

  关注儿童健康,防止发生缺铁性贫血,应首先从日常饮食做起,饮食是人体内铁的主要来源。

  (1)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人体对食物中的铁的吸收率。动物性食物中的铁吸收率:鱼类11%,瘦肉类22%,蛋类3%,动物肝脏22%,动物血中含有血红蛋白,吸收率为12%。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吸收率:大米1%,玉米、黑豆3%,小麦5%,生菜4%,大豆7%,菠菜7%。由此可以看出,人体对动物性食物中的铁的吸收率较高。因此,在日常饮食中注意两类食物互相搭配,会有利于人体对铁的吸收利用。膳食中铁的主要来源是动物血和肝脏,其次是肉类、蛋类、谷类及深颜色蔬菜等。|(2)提倡母乳喂养。人体对母乳中的铁的吸收率可达50%,而牛乳等乳类中的铁的吸收率为2%~10%。一般情况下,6月龄的婴儿,如果喂养足够的母乳,就不会发生缺铁性贫血。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则必须及时添加辅助食品,否则,婴儿体内储备的铁用完后,便会人不敷出,发生缺铁性贫血。

  (3)维生素C对铁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因为铁必须由高价铁转变为低价铁的复合物才能被吸收,这个过程需要维生素C的作用,因此补铁的同时必须注意添加维生素C,在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4)铁的吸收还需要蛋白质、乳糖等物质。食物中如蛋类、瘦肉类、乳类等都含有优质蛋白质,乳类含有丰富的乳糖,为了防止体内缺铁,还需要同时补充这些物质。

  (5)植酸、草酸、鞣酸、磷酸等物质与铁结合容易形成不溶解物质,因此这些物质都会影响铁的吸收。我国居民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因此,上述物质在日常饮食中容易摄人较多,而这些物质经水煮后便会从食物中溶解到水里,这样就会减少其含量。

  (6)制作食品时,可以选择铁制炊具,这样便可增加食物中的铁元素。但是,烹调时要避免食物加热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否则容易使食物中的铁遭到破坏。

  (7)碱性环境会妨碍铁的吸收,因此在制作食品时,可以加些醋之类的调味品,制造一个酸性环境,以促进铁的吸收。

  同样值得提醒的是,补铁不要过量,如果儿童体内的铁过量,结果会适得其反。目前,儿童的铁强化食品种类较多,铁的制剂也较多,千万不要盲目地给孩子补铁。

[[编辑推荐:妙方治小儿便秘]]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华仁)
新闻资讯 | 健康快讯 | 育儿健康 | 产经新闻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www.jian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7019435号-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