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8日讯 全球首创的心肌旋切技术吸引全球专家来汉学习,“AI 内镜精灵” 精准筛查胃癌前病变,多模态智能影像融合穿刺系统赋予外科医生“透视眼”…… 眼下,武汉正全力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依托广阔的应用场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一批核心医疗技术正走向世界。
武汉首批核心医疗技术评审答辩评审环节7月8日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启动。
为加快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促进医疗领域技术创新和临床应用水平跨越式提升,今年,武汉市启动首批核心医疗技术评审活动。该活动由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主办,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武汉市科技创新局、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武汉市医疗保障局协办,多方协同发力,为医疗技术创新搭建优质平台。
据了解,活动前期申报阶段便吸引了39家医疗机构参与,申报项目多达617个。经过初评的严格筛选,336个项目成功晋级答辩评审环节。此环节细分为9个专业领域,从3个层面(领航医疗技术、先锋医疗技术和强基医疗技术)展开评审,最终将有100余项项目脱颖而出,进入综合评审。7月8日,首场答辩评审聚焦消化领域,32个项目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展开激烈现场角逐。
聚焦消化领域,参加首场答辩评审的32个项目负责人鱼贯步入会场。
参评项目亮点频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胃肠外科龚建平教授团队基于“膜解剖”理论创新术式,研发出腹腔镜胃癌D2清扫+胃完整系膜切除术。这两种手术方式不仅改善了胃癌的外科学疗效,更开启了肠外系膜研究与应用的新方向,为沉寂多年的肿瘤外科领域注入了全新活力。龚建平教授团队先后在俄罗斯、意大利、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做过手术直播演示及特邀演讲,国内有十几个省份正在复制他的这项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胃肠外科龚建平教授参加答辩评审。
胃癌的发病与其他癌症不同,其发展往往经历一个较长的癌前病变阶段。武汉市第一医院时昭红教授提出的中西医协同诊疗方案,通过AI智能识别胃癌前病变、协同经络检测精准中医辨证,使该院早癌检出率提升35%。同时联合采用中医专病专方和汉派三位一体外治法,能有效改善黏膜萎缩肠化状态,相当于在胃癌发展的道路上设置了“减速带”,有效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武汉市第一医院时昭红教授的方案使该院早癌检出率提升35%。
同样来自同济医院的王桂华团队通过脑机接口为胃肠动力性疾病等的治疗提供了革新性解决方案。针对消化道瘘这一难题,协和医院蔡开琳团队创新推出内镜辅助持续腔内负压引流术。中南医院李锟团队通过微创的消融方式促使肿瘤原位坏死。
答辩评审现场,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沈锋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郜永顺教授,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袁玉峰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侯晓华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罗和生教授组成的专家评审团,从技术创新性、临床应用价值、推广前景等维度对各项目进行了全面、专业的考量。
专家评审团从技术创新性、临床应用价值、推广前景等维度对各项目进行了全面、专业的考量。
专家评审团组长沈锋教授对此次评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自己常与武汉医学同行开展学术交流,深刻感受到武汉医疗领域的创新活力。通过这次活动,武汉将进一步整合医疗资源,推动医疗技术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疗名片”。
“科教人才优势是武汉的核心优势之一,武汉拥有众多高校医学院系,以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集群。”沈锋教授说,依托高校与实验室的人才技术支撑,武汉在医疗创新的道路上能持续发力,推动医疗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
武汉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评审活动将持续至今年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届时将发布“武汉市首批核心医疗技术”评审结果。评审活动不仅能让更多市民了解武汉医疗技术的创新成果,更能让先进医疗技术惠及更多患者,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最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获得与国际同步甚至领先国际的诊疗方案,实实在在提升生命质量与健康获得感,为健康武汉建设注入强劲动力。(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通讯员杜谨宇 林金国)
3月20日是世界口腔健康日,它是由FDI(世界牙科联盟)发起的全球规模最大的口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历经大疫后的国人对于健康和尊老敬老似乎又多了一番新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虽然疫情的阴霾还未完全消散,但此时已莺飞草长,鸟语花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历经大疫后的国人对于健康和尊老敬老似乎又多了一番新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虽然疫情的阴霾还未完全消散,但此时已莺飞草长,鸟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