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父母为什么“不听话”

时间:2025-11-22 11: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一个早晨,40岁的邱炜亲眼看到父亲把一半药片偷偷放回了盒子。那是医生为父亲邱康开的过敏药。一瞬间,愤怒和深深的无力淹没了她,她控制不住地对着父亲大吼:“你到底要干什么?”父亲愣在原地,讪讪地说:“我觉得不用吃那么多。”

邱炜想起每天饭后,父亲都信誓旦旦地保证“药吃了,都吃了”,她不明白,为什么父亲就是不肯“听话”,好好吃药呢?

这场关于健康的“拉锯战”,正在无数家庭中上演。一边是子女为父母的健康忧心忡忡;另一边,父母们却常常以“是药三分毒”“身体好着呢”为由,拒绝去医院或是不遵医嘱,甚至轻信来路不明的虚假保健品。一句“不听话”,成了许多子女“监管”父母健康问题时,最无奈的评价。

子女的担忧

邱炜回想起那天晚上,父亲冲进她的卧室,慌张地问她,自己背上怎么了,又疼又痒。自从几年前查出癌症晚期,邱康的身体一有变化,就害怕得不得了。“他容易多想,觉得完蛋了。”邱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为了打消父亲的顾虑,“一有风吹草动”,邱炜就立即带父亲去医院,好让他安心。

医生诊断,父亲背上是化疗药物引起的过敏,按时服用过敏药即可缓解。起初,邱康的确“乖乖”吃了几天,背上也不痒了。可没过多久,便出现了偷藏药片的一幕。“每次都是这样,一有事就急着要去医院,医生开了药却不肯好好吃,也不听医生的话,倔老头。”邱炜叹了口气,翻看着手机里密密麻麻的购药记录和检查单,“他都这个岁数了,我也没什么别的愿望,就是想让他少受点罪,但他还是不听话。”

“全职女儿”王雨对婆婆周静,则是另一种操心法。周静从来不肯去医院,哪怕身体不适也坚持“熬着”。“有一次她头晕了好几天,根本没跟我们说,在厨房晕倒了我们才知道。”醒来后,周静也不愿意在医院住着,嚷嚷着回家歇两天就好了。

“她平时和我公公,老喜欢看电视上的养生节目和广告,还去社区里那种卖理疗仪的‘骗子’那里听讲座。”王雨发现,公公婆婆两人偷偷买了不少理疗产品,按摩仪、“包治百病”的神灯,还差点买了个号称能“激活细胞再生”的床垫。“劝也不听”,整天和家里几个老人“斗智斗勇”,王雨感到心力交瘁。

婆婆曾经私下跟王雨吐露,害怕万一查出个毛病,“花钱受罪,人还没了”。她知道婆婆其实有点害怕,但她还是担心,“这个年纪的老人,平时小麻烦不要紧,就怕一直不肯去医院,一下冒出来个大毛病。”

父母的困境

老了之后,邱康从来没有一个人去看过病。“我只会去社区医院配个药,别的我搞不懂。”邱康没有智能手机,不会电子支付,挂号、缴费、检查,每一项对他来说,都像在迷宫里“闯关”。他搞不懂为什么要提前在网上挂号,到了还得“签到”,他只知道,“医生来了就进去看呗,不就好了?”他只能默默地跟在女儿身后,看她拿着单子走来走去,上上下下。邱康不太会说普通话,也很难和医生交流,有的时候刚想开口问问,身后的患者就已经挤进门来。“排队在那边等好久,医生一分钟就把药开好了,我这心里总觉得不上不下的。”

邱康怀念自己年轻时,根本不生病,不舒服也就是去卫生所开两片药、“吊个盐水”。如今,这一大堆药,他根本看不懂,更别说那些检查单上的术语,像天书一样。尽管女儿邱炜把每天的药片都分别在盒子里装好、标注好时间,但邱康就是不愿意按时吃药。

“这都吃了肯定不行,是药三分毒嘛!”和女儿多次争执后,邱康想出了一个好法子,趁女儿没起床,把药片偷偷倒回去一点。“我的身体我自己心里有数。再说了,吃两天就好了,哪用得着那么多。”他承认自己是老了,但不是糊涂了,更不需要被当成孩子一样管着。

周静则觉得医院是去不得的地方,“去了就出不来”,不如在家里“养着”。“医院就是想多赚钱,我自己也懂一点,哪用得着这么麻烦。”更何况,儿子工作忙,周静不想给儿子和儿媳添麻烦。“我也害怕真查出什么毛病,他们还得照顾我。”和她一起跳广场舞的一位老姐妹,前段时间体检查出来有血栓,没几个月就去世了,周静心里发怵。

在她跳广场舞的地方边上,经常有穿着马甲的人摆摊,免费测血压、血糖,送鸡蛋,顺便还能理疗按摩。周静总爱去那里坐一坐,听着“专家”讲心脏病该怎么治,该吃哪些保健品。“而且那些小孩都可热心了,一口一个阿姨,也不收我钱,每次都给我用那个理疗仪”。

周静表示,自己“眼睛亮着呢”,根本不会上当,“我都是试过了觉得好,才买的”。尽管儿媳指出她天天看的节目中,那个老中医是个职业演员,那些仪器都是骗人的,她也不信。她总觉得,广场上那些亲亲热热喊“阿姨”的推销员,对她特别上心。“他们真的很关心我,有几天感冒了没去,他们还打电话问我呢。”

一边是“迷宫”一样的医院,另一边是笑脸相迎的健康产品推销员,老人心里的天平悄然倾斜。“不是不想听孩子的话去医院。”周静谈起上次被强行送去体检说,“医院里全是机器,点这里、扫那里,孩子不在身边,心里就发慌。医生也忙,多问一句都怕他不耐烦。我都这个岁数了,糊涂着点过几年怎么了?”

他们需要“陪伴”而非“监管”

邱炜说,家乡的方言里,“老小”是指小孩。她现在愈发觉得,人老了,有时候真的和孩子一样不讲道理。面对不听话的“老小”,子女到底该怎么办?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老年科主治医师李志营告诉记者,像邱康、周静这样的老人,在临床中并不少见,“有的老人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或觉得药物有害,私下偷偷减量,我们都曾遇到过。”而“不遵医嘱”的背后,往往藏着老年人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

李志营分析,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的认知能力逐渐衰退,注意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也随之下降,这使得老年人在作决策时往往更多地依赖情感判断。对于当下的很多老年人来说,医院和医生的环境较为陌生,而子女的陪伴又常常缺位。“平时没有子女陪在身边,自己独自就诊又很困难,此时推销员给老人‘打电话’‘送鸡蛋’,满足了其被关心、被重视的情感需要,他们自然也就容易陷入骗局。”更何况,大部分老年人缺乏科学的健康认识,普遍对自身健康问题不积极,又怕给子女添麻烦,便选择默默忍受小病小灾或转而相信所谓的“神药”“神医”。

在李志营看来,理解老年人的恐惧,比纠正他们的错误更重要。他建议子女,首先应避免用“管孩子”的方式去对待父母。老年人需要的是陪伴与协商,而非指责和命令。“我们精神科在治疗过程中,强调和老年人‘共情’,应该先去倾听他们的担忧,了解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吃药、为什么害怕去医院,再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此外,家庭层面的情感陪伴和协助就医也不可或缺。“子女应当多多陪伴父母,加深与老人的情感纽带,就医时也尽量陪同,协助老人熟悉就医流程,以减轻他们的陌生感和恐惧。”李志营说。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老年科主任孙新宇认为,医疗系统的适老化改造也至关重要,而这需要家庭、医院、社会多方协同推进。

孙新宇补充,除了增设导诊志愿者,医院还已经与社区合作开展义诊和讲座,为老年人提供“家门口”的医疗服务,以此普及健康知识,缓解就医恐惧。未来,还可以增设“老年窗口”,简化老年人的就医流程。

孙新宇建议子女多鼓励老人参加医院讲座,观看权威电视节目,以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支持。

孙新宇同时提醒,如果老年人短期内出现情绪低落、性格突变或生活能力骤降等现象,很可能预示着老年抑郁或认知障碍等疾病,务必及时就医干预。

“子女的角色应是陪伴者,而非监管者。”李志营总结道。健康问题是两代人共同面对的生命课题,真正与老年人感同身受,才能理解他们并非“不听话”,而是需要子女换一种方式,陪着他们走好这段路。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华仁)
新闻资讯 | 健康快讯 | 育儿健康 | 产经新闻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www.jian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7019435号-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