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为扩大癌症防控科普宣传,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人民健康开展“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系列肿瘤防治科普,邀请金山茶花计划专家做客人民好医生,围绕肿瘤防治进行系列科普,助力形成加强肿瘤防治的良好社会氛围。
肺癌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诊疗格局随着精准医学和免疫治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肺癌专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刘安文,广东省人民医院肺内科医师、副研究员刘思阳做客“人民好医生”直播间,分享肺癌防治的精准治疗策略。
肺癌高发态势严峻,早期筛查迫在眉睫
刘安文介绍,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每年新发病例约106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2%,死亡人数达73万,占全癌种死亡人数的40%,居肿瘤死亡原因之首。肺癌高危人群包括吸烟者(包括二手烟暴露者)、有职业暴露史者(如接触石棉、煤烟等)、有肺癌家族史者以及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肺癌早期治愈率接近100%,但我国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因此,早期筛查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低剂量胸部CT筛查。
刘思阳表示,肺癌临床表现症状呈多样性,包括咳嗽、咳血丝痰、胸痛、头晕头痛、骨痛等,甚至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胸部CT筛查。确诊肺癌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PET-CT、头颅增强MRI)和组织活检(如CT定位肺穿刺、支气管镜活检等),并进一步通过二代测序明确基因变异类型及PD-L1表达情况,以指导治疗决策。
肺癌脑膜转移是最凶险的并发症,需警惕早期信号
刘安文介绍,脑膜转移是肺癌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患者生存期仅4-6周。脑膜转移的早期预警信号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耳鸣、腰背部疼痛等。肺癌患者,尤其是接受靶向治疗的EGFR突变或ALK融合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若出现上述症状,需高度警惕脑膜转移可能,及时进行脑部核磁共振或腰穿脑脊液检查。
刘安文分享关于肺癌治疗的多种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早期患者首选手术或消融放疗;中期患者可结合手术与辅助治疗,如辅助靶向、辅助免疫或辅助化疗;晚期患者以全身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联合局部治疗手段。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病情、肿瘤特征及并发症个体化制定。
多学科融合提升诊疗水平,精准医学改变治疗格局
刘思阳表示,经过临床研究,免疫治疗(针对PD-1/PD-L1靶点的免疫检查点阻断剂)在肺癌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适用于驱动基因阴性患者。靶向治疗则适用于存在驱动基因突变,如EGFR突变、ALK融合等的患者。治疗过程中需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指标,以预防和管理治疗相关副作用。
刘安文介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肺癌专病中心通过整合放疗、化疗、外科等多学科资源,为患者提供全程规范化管理。中心每周进行多学科讨论,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涵盖诊断、治疗及康复全过程,显著提升了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两位专家均建议,预防肺癌需戒烟限酒,避免长期在二手烟暴露的环境中生活,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高危职业人群需做好防护,定期进行肺部低剂量CT筛查。同时保持心情愉悦、适当锻炼、健康饮食对肺癌预防和治疗均有积极意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调整心态,保持乐观情绪,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
肺癌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提高公众认知、加强早期筛查、推进规范化治疗和全程管理,进一步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希望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携手,共同战胜疾病。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和生育政策全面放开,我国母婴消费市场迎来新一轮增长。与
4月23日,南京江北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提升行动暨社区公共卫生网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