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4.26亿。随着年龄增长,老年群体在感知、体力和认知等方面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衰减甚至失能。
“人老了之后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如果一不小心摔倒,心里别提多害怕了!”
“等我老了,可不能只憋在屋里,最好能多去一些地方生活、旅行。”
“还得有专门的‘助手’监测身体指标,提供专业的饮食、用药建议。”
…………
你是否想象过自己的老年生活,届时会享受到哪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这些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
新型养老,新在有“智慧”
扶着外骨骼机器人扶手稳稳当当迈下台阶,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出门”已不再是一道难题;一旦检测到独居老人在家中摔倒或失去意识,居家陪伴型机器人就会迅速拨打急救电话,保障服务对象的健康与安全;理疗机器人找起穴位来,既精准又快速,让老人在家也能享受按摩服务……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众多养老机器人以优质的服务能力和温暖的人文关怀抓住了人们的眼球。传统养老方式暴露出来的短板,如照护资源短缺等问题,在科技赋能下,有了新的突破点。
在深圳养老护理院,银发老人能与机器人打乒乓球、练太极,甚至携手跳广场舞。此外,还有叠衣服、拖地机器人,老人们欣喜地表示“省了很多力气”,技术辅助养老的价值效果初现。
上海虹桥一社区食堂,就以智能科技助力破解社区老年人的吃饭问题。只见社区食堂里,机械臂将净菜投入智能系统,煎烤蒸煮全部自动完成。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系统已掌握2000多道菜谱,涵盖八大菜系,能够精准控制油盐配比,为老年人提供美味的健康餐食。
有了机器人,养老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吗?
“应该意识到,随着老年人年龄越来越大、自理能力越来越低,对养老机器人的依赖性也随之降低,有些养老机器人可能用起来并不便利。”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认为,养老机器人是未来养老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何令其更好地为高龄与失能老人服务,是接下来的发力点。
有专家进一步建议,养老机器人只是未来智慧化养老的“冰山一角”,需要在不同场景下结合实际问题考量。
“当前,智慧养老不断向智能化、个性化、综合化、社区化发展。”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健元认为,智慧养老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服务效果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养老成本,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比如,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积极推动数字健康技术与远程医疗行业的发展,通过利用智能设备、建立医疗档案、定制精准医疗服务,有效提高老年人的就诊看病效率,减轻其医疗负担。”黄健元说。
今年年初,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该项标准依据老年人的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旨在引领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养老模式多元化,更多需求待满足
“这个床位可好了!”家住山东聊城、今年65岁的王女士夸赞道。
聊城市民政局为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居家养老需求,将智慧护理床位“搬”到老人家中:防褥疮床垫、卫生间扶手、步行辅助器等适老化设备一应俱全;床边的红色SOS呼救器可以直接呼叫当地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手上佩戴的智能监测手表电话拨出后,若无家人接听,20秒即可自动转接政府平台……
当前,在我国老年人以居家养老方式为主的环境下,室内外、社区相关配套设计的适老化程度尤为重要。但调查数据显示,近50%的老年人认为室内居住空间仍有诸多不便,如地面过于光滑,厕所、浴室等位置不利于老年人活动,室内没有便于呼救的装置等。不少受访者表示,室内设计除了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保障安全性,也应该考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比如室内建筑材料与装潢设计是否有益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室内智能化设备是否简单实用等。
“数字时代,技术越来越新,但我们的大脑越来越‘老’,难免存在‘数字鸿沟’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石松认为,一方面需要给予政策引导,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技术,因为好技术是没有使用门槛的。
对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近日批准发布《适老家具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立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与生理心理特点,从适老家具的外观材料、智能化、功能配置维度方面提出细化设计要求,旨在提升家具产品与老年人需求的适配度。
外观材料方面,《指南》明确适老家具应考量潜在风险,如产品颜色应有助于老年人清晰识别边缘,以减少磕碰;产品的高度、角度也应设计为可调节式,并做到防滑、易拆卸、易清洗。
产品功能方面,《指南》要求按老年人实际需求进行具体配置,如安装扶手、辅助照明、助起身与翻身装置等,并契合老年人身体尺寸。
智能化设计方面,《指南》强调应遵循简单易懂原则,操作要明确直接,可依据老年人的认知水平进行调整,同时具备健康远程监测功能,并能将相关数据提供给家人等。
这些细致入微的标准,正是为了响应不同代际老人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从安全防护到智能监测,每一项设计都在推动养老服务从“基础照料”向“品质生活”转型,也对养老机构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采访中,不少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工作的难点在于应对老人们类型各异的诉求。
“比如,40后这部分群体,养老消费以刚需为主,对养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础的生活照料方面。”泰康之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而50后、60后养老观念相对开放,对于养老品质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更加旺盛。比如在旅居养老、价值再创造、参加社会活动等方面有着很高的积极性。”
“老年人的固有观念并不容易改变。在服务过程中,我发现有的老年人存在饮食习惯与科学营养需求相冲突的情况。”泰康之家·申园营养服务师徐朦宇告诉记者,“比如一些老年人习惯每餐喝粥,蛋白质和蔬菜摄入较少;或者因味觉退化,偏好吃重口味食物的情况。”
同样,对于认知情况退化的老年人来说,其精神与情绪也会出现波动起伏,“老人有时会出现攻击性情绪,甚至打骂看护人员。这对刚开始照顾认知症老人的工作人员来说并不容易。”泰康之家·燕园记忆照护区护理主管李庆港对此深有体会,“只有不断进行实操训练、积累经验,保持一以贯之的恒心和耐心,才能保证服务质量。”
创造+享受,积极塑造晚年生活
如何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便利,更有“滋味”?
“如今,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沉浸式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可以帮助老年人适应不同的医疗环境,比如在增强现实眼镜中加入实时导航、健康提醒、药物管理等功能。”黄健元说。
“在智慧养老技术不断创新与应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政策引导与法规完善,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为应对社会人口老龄化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黄健元补充道。
“可以树立一个‘创享’老年的新理念。”党俊武解释,“其实,就是希望老年人能在创造中享受、在享受中创造,积极地塑造自己的晚年生活。”
党俊武认为,未来,养老的理想状态在于三点:一是有保障体面的物质生活,二是有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三是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他进一步建议:在政策层面,对老年人可能面临的贫困、疾病、失能这三大风险,要有相对应的解决制度与举措,建立养老、医疗与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在保障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要下大力气塑造其精神状态,提供更丰富的文娱活动,让老年人体验到更有意义的生活。
社区居家的医养结合是未来养老的一个发展趋势,成本相对较低。黄石松表示,可以尝试对养老机构进行“居家化”改造、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升级,或在社区支持下创新居家养老模式、重构服务体系等。
还有不少老年人选择以“康养”方式度过晚年生活。在党俊武看来,老年人出门去旅游并非就是康养,老年人康养仍需要注意“服务为王”。
“目前国内针对老年人的康养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除了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需要弥补,更重要的是配套的核心服务能跟上,以满足老年人对健康、兴趣爱好、文化体验等方面的需求。”党俊武指出。
近日,依托新华网建设的健康中国促进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新华网健康中国促
6月1日至4日,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在青岛举行。据了解,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