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评谈

不要被那些虚假保健品广告给骗了

时间:2021-04-24 19:51 来源:互联网
字号:

核心提示:药监局表示,有不小一部分患者用保健品当做药品来用,根本原因在于保健食品经营者拼命承诺产品功效,宣传疗效,虚假、夸大的宣传误导了这些消费者。

  花招一:冒充大牌弄噱头

  近年,市场上不断出现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协会”等实际不存在组织名义的幌子推荐其所销售的产品,导致不少老年消费者上当受骗。

  药监局提醒,消费者可以通过民政部门查询其合法性,以免上当受骗。

  花招二:无中化有编功能

  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一些产品竟堂而皇之地大肆宣传其所销售的保健食品具有“改善性功能”和“增高”等功能,而监管部门从没用批准过相关功能的保健食品。

  花招三:广告词中乱放炮

  一些企业在宣传中为自己的产品“增加”保健功能,如“免疫调节”功能的保健食品,宣传中却夸大成还具有“延缓衰老”功能。

  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形可拨打市政府举报热线12345或直接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

  花招四:假借国学来忽悠

  有些产品获得批准的功能只是“免疫调节”,但销售者用所谓的“国学中医”理论解释一番,就延伸了其不具备的功能。如“对增强老年人的体质、抗衰老有辅助作用”就被说成具备了“延缓衰老”的功能。

  花招五:断章取义吹疗效

  有的企业喜欢打擦边球,利用《本草纲目》、《中国药典》等名著内容断章取义,称保健食品中某种原料所具有疗效的办法来暗示疗效,误导消费者消费。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华仁)
新闻资讯 | 健康快讯 | 育儿健康 | 产经新闻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7 www.jian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7019435号-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