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第14个“世界肝炎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消除肝炎、积极行动”。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王福生做客“人民好医生”客户端,围绕乙肝的预防、临床免疫学研究和抗病毒治疗等方面作分享。
病毒性肝炎防治任重道远
病毒性肝炎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目前常见的5种病毒性肝炎分别是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临床上多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临床上多表现为慢性肝炎,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病例总数最多。”王福生院士介绍说,我国慢性乙肝、丙肝患者人数较多,严重危害了人民健康,也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近年来,我国在乙肝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实现病毒性肝炎诊断率、治疗率分别达到90%、80%的目标仍存差距。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是慢性肝病三步曲,只有遏制肝炎进展,才能降低终末期肝病的发生风险。目前,我国慢性乙型肝炎存在“诊断率低、就诊率低、治疗率低”等问题。对此,王福生院士认为,大力加强相关疾病的科普宣传,推动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是做好乙肝防治工作的关键。“围绕病毒性肝炎防治难题,临床和科研人员也在积极开展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多领域研究。对于乙肝,目前可通过服用抗病毒药物有效阻断疾病进展,但还很难实现临床治愈,希望在今后5至10年中,相关研究能够取得突破,助力更多的乙肝患者获得临床治愈。”他说。
积极抗病毒治疗尽早获益
乙肝病毒感染主要途径是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
王福生院士介绍说,儿童感染通常是通过母婴传播途径,围产期和婴儿期感染乙肝病毒后慢性化风险较高。成人感染主要通过性传播或血液传播,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绝大多数会自愈,极少数人会进展成慢性乙肝。
2023年2月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扩大了乙肝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患者只要符合抗病毒治疗适应证就应立即启动治疗。结合指南要求,王福生院士介绍说,对于乙肝病毒(HBV DNA)阳性患者,无论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高低,只要符合以下情况之一,都建议抗病毒治疗: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年龄超过30岁;无创指标或肝组织学检查提示,肝脏存在明显炎症(G≥2)或纤维化(F≥2);HBV相关肝外表现(如HB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等),均应积极抗病毒治疗,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阻断病情发展,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癌发生。
“可喜的是,目前我国相关抗病毒治疗药物有很多,且临床应用证实安全、有效。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1类口服抗病毒新药也已上市,相信将为广大乙肝患者带来福音。”王福生院士补充说。
儿童乙肝问题需引起关注
关注儿童乙肝的防治意义重大,及早进行临床干预能够从源头上降低疾病的发生,进一步减少成年期慢性乙肝的疾病负担。
“可通过有效预防措施来实现母婴传播阻断,即使是乙肝孕妇,通过有效阻断后,也可以生育出健康的宝宝。”王福生院士说,“建议女性在育龄期密切随访、及早接受临床评估和干预,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今年3月,由王福生院士牵头制定的《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专家共识》发布。共识强调,乙肝病毒感染的儿童越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临床治愈率越高。特别是对于HBeAg(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的慢乙肝儿童,早期干预可以降低疾病进展的风险,帮助更多患儿实现临床获益。此外,也通过乙肝母亲在妊娠期(一般为孕24-28周)接受抗病毒治疗、新生儿出生后及时(12小时之内)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在出生后第1月和第6月分别注射乙肝疫苗等措施实现母婴阻断。
“即使前期母婴阻断失败,对婴幼儿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也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王福生院士说,“最新的研究表明,乙肝患儿启动抗病毒治疗越早,疗效越好,且临床治愈率越高。1岁以下婴儿HBV感染者可选用拉米夫定(LAM);1-2岁儿童可考虑选用普通干扰素来治疗;2岁及以上儿童可选用ETV(恩替卡韦)、TDF(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等药物治疗。”
“若儿童乙肝没有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实现临床治愈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大。”王福生院士提醒,要及时对乙肝患儿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最大程度帮助患儿获得临床治愈,从而避免疾病向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进展。因此,关注儿童慢性乙肝的“诊、治、防”意义重大。今后应大力推进儿童乙肝抗病毒治疗及相关临床机制的研究,做到诊、治、防的关口前移。
近日,依托新华网建设的健康中国促进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新华网健康中国促
6月1日至4日,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在青岛举行。据了解,为